人物的解剖

01 故事人 vs 真實人

  • 人物與體悟、極端、聚焦、時間、美、共鳴、創作者

  • 人物立體 - 人性、真實
  • 帶入感、投射 - 鏡像神經元

  • 創作者
    1. 品味
    2. 知識
    3. 原創性
      • 後現代 前衛
    4. 表演的技藝
    5. 意識到讀者/觀眾
    6. 精通故事的形式
    7. 痛恨老套
    8. 道德想像力
      • 先讓英雄救貓咪 - 人物的保守行為 ex:功夫大師破門
    9. 最好的自我
    10. 認識自我

失敗的故事展現了不自然

02 亞里斯羅德的辯證

情節驅動 vs 人物驅動

  • 亞里斯多德:情節重於人物
  • 人物、情節、事件
  • 硬幣的兩面
    • 揭露真相 人物的決定
  • 人物塑造 vs 人物本色
    • 衝突
      • 自然因素
      • 社會因素
      • 機運
    • 關鍵差異 for 情節驅動 vs 人物驅動
      1. 因果關係
      2. 身分認同
      3. 價值
      4. 深度
      5. 好奇心
      6. 自由觀 vs 命運論
        • 純人物驅動宿命感不強烈
  • 不切割情節或人物
  • 平衡事件的成因
  • 整合一切的成因

03創作者的基本功

  • 創作者如何看待創作
    • 創作即瘋狂
    • 創作即幻想
    • 創作即發現
  • 人物創作的兩個理論
    • 發想論
    • 分娩說
  • 創作的渴望
    • everything
  • 滋養創造力的四種研究途徑
    1. 探索自我
    2. 發揮想像力
    3. 從書本累積
    4. 實地訪查
  • 作者如何看待人性
  • 兩大理論:固有 vs 外來 / 先天 vs 後天
  • 寫故事的三大能力
    1. 道德想像力
    2. 邏輯推演
    3. 認識自我

04 人物發想:由外到內

  • 靈感來自現實生活
  • 靈感來自故事媒介
  • 靈感來自故事類型
  • 靈感來自事件
  • 靈感來自主題
  • 靈感來自人物的生命史
  • 靈感來自自我故事

05 人物發想:由內到外

進入人物

  • 內在觀察者與被觀察者
  • 人物故事的四個自我
    1. 私密自我:不同的身分認同
      • 延伸的自我
      • 受保護的自我
      • 消失的自我
    2. 私人自我:不同的親密關係
    3. 社會自我:不同的權力關係
    4. 隱藏的自我:不同的欲求

06 角色 vs 人物

  • 卡司的構成
    • 主角
      1. 意志力
      2. 多重條件
      3. 弱者狀態
      4. 讓人同理的特質
      5. 引人入勝的點
      6. 份量與深度
      7. 改變的能力
      8. 頓悟與洞見
    • 主角的形式
      • 雙主角
      • 團體主角
      • 多重主角
      • 分裂的主角
      • 消極的主角
      • 更換主角
      • 象徵性主角
  • 第一層故事人物
    • 作為劇情副線的主角
    • 作為焦點人物
    • 作為陪襯人物
      1. 他們彰顯主角
      2. 他們看的到主角看不到的事
      3. 他們與主角的道德品行唱反調
      4. 他們引導我們認識主角
      5. 他們全是主角的頓悟
      6. 他們解釋主角的複雜性
      7. 他們提供主角立足於故事的設定基礎
    • 觀點人物
      • 主要的支持角色
      • 主要的出力角色
  • 第二層故事人物
    • 第二層支持角色
    • 第二層出力角色
  • 第三層故事人物
    • 敘事者
      • 可靠的敘事者
      • 不可靠的敘事者
        • 強化說服力
        • 提高好奇心

07 人物的外在